疫情「後遺症」不容忽視

增強家庭抗疫力 從照顧自己及主動求助開始

疫情高峰 精神困擾增

明愛向晴熱線18288於第五波疫情的高峰期間,即今年二月至四月,共收到6,613個求助來電,當中405個為直接受疫情影響的個案,其中有251個則是新個案。來電者求助的主要問題中,精神健康佔四分之一,其次為經濟困擾及人際關係問題,分別佔21%及18% (見圖1)。

關係衝突及財政壓力惡化,自殺及家庭暴力風險上升

綜合熱線服務數據統計,一般時期涉及自殺和親密關暴力風險個案佔所有來電大約5%,而疫情期間數字提升至7%。因人際關係或經濟問題而求助的個案中,更分別高達14%及8% 涉及自殺、家暴等高危的狀況 (圖2),情況令人關注。

個案分享

張先生 (化名、26歲) 和張太 (化名、25歲)

在三月疫情高峰期時,張氏一家不幸染上新冠肺炎。居家隔離期間,他們因財政問題發生爭吵,雙方情緒激動,張生更掌摑了正懷孕的張太一巴。雖然他們有報警求助,但夫妻二人在警方離開後仍口角不斷。張太就此尋求避靜服務,希望暫時離開,以平靜情緒。然而,當時的庇護中心大多數因舍友染疫而未能接收新個案,而剩餘的中心亦受影響早已額滿;再者,他們當時仍未康復,所以並不適合以上的社會服務。


在疫情肆虐及嚴厲的防疫政策下,很多家庭被迫長時間留在家中,形成「困獸鬥」,他們需要在家工作,同時又可能染疫或需要照顧其他家庭成員,壓力幾近爆煲。家庭成員間的情緒苦無出路,容易出現爭執,嚴重者更會引發家庭暴力。

另外,疫情持續兩年,很多求助個案面對長期失業,或收入大減,家庭經濟因此陷入困境,甚至出現債務問題,衍生自殺念頭。曾有來電者,在求助時表示向熱線社工交代遺言後,便會掛線自殺。

即使疫情稍為緩和,但我們關注疫情為個人及家庭帶來的衝擊及「後遺症」,尤其以下三方面:

精神健康

疫情期間的生活變化,例如社交距離安排,導致大眾出現抑鬱或焦慮等嚴重精神困擾,以及可能產生壓力後的創傷反應;

家庭關係

家庭可能因抗疫、照顧安排及生活上出現分歧、爭拗,甚至出現家暴,家庭關係因而轉差或出現裂痕;

經濟困難

失業或減薪導致出現財困及債務問題,超出個人可負擔能力,部份家庭甚至開始面對追數滋擾。

這些「後遺症」若不正視及處理,個人及家庭會出現危機,令問題持續及惡化。就此,我們向市民大眾提出以下建議,藉此提升個人與家庭的抗疫力及抗逆力:

照顧自己:

給予自己Me Time,透過放鬆及呼吸技巧,提升自我覺察及照顧情緒,接納自己的情緒經驗;

互相關心:

盡量與家人和朋友多表達關心及連繫,以維持或修補家庭及人際關係。

主動求助:

人生有些問題未必能獨自解決,適時可與信任的人或專業人士傾談求助,例如盡早檢視及處理個人財政,有助避免債務問題惡化;

我們祈盼疫情早日成為過去,市民大眾可逐漸回復平常生活。若市民需要情緒支援或者遇到危機,隨時都可以致電明愛向晴熱線,與當值社工傾談。